工作如何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?
現代社會的工作型態,使我們的「獨特性」被削弱了,不僅全球環境越來越單一化,個人特色也越加平面。為了現實考量,我們得放棄一些個人追求以得到報酬,我們期待著下班、假期和退休—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做自己!
「生悶氣」背後的心理學,其實是因為____
和伴侶又吵架了!一日的不順讓你充滿負能量,下班回家路上,伴侶察覺你的異樣,關切地問你:「怎麼了?」你回答:「沒事。」但其實他很明白一定有事,卻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你的情緒。你覺得自己受到委屈,希望伴侶能心領神會,但真實情況卻不是如此。他也開始不耐了,於是起了口角⋯⋯
焦慮來襲,問自己一個問題找回平靜!
我們都曾感到焦慮,當焦慮來臨時,恐懼和擔憂佔據了所有思緒,有時甚至令人喘不過氣。焦慮帶來很直接、深刻的折磨,然而,很多時候我們卻無法釐清它的根源⋯⋯
溝通總是挑起情緒又沒達到目的?試試外交溝通術
2020前半年最熱門的話題,當屬橫掃全球的新冠疫情。臺灣是否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議題雖然仍然懸而未決,但面對疫情,我們以遞送口罩等醫療資源的方式,發揮雪中送炭的友誼。
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:歷史如何緩解我們的社會焦慮
在這個訊息爆炸的年代,只要一滑手機,隨時都能看到世界的某個角落又發生了什麼不幸事件。當我們吃飯時,新聞媒體不斷訴說社會的種種紛擾,不知不覺間我們心中產生了一種慢性焦慮⋯⋯
廚房裡的心理學:來一頓滋養身心的美味!
「吃什麼」看似簡單,卻隱藏了深刻的心理意涵。從古至今,人類與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。古代的希臘神話中,戴歐尼修斯(Dionysus)發明了葡萄酒,也因此成為酒神;王爾德的《不可兒戲》中,以「小黃瓜三明治」食物暗示進食者的性格(男主角無邊無際的慾望); 紅樓夢和金瓶梅不乏庶民與貴族的飲食; 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《廚房》以幽微的意境訴說人們和食物間如何對話。
摘下面具,活出真實吧!
當今社會強調誠實和透明公開,但生活在裡頭的人卻越來越難敞開內心的「真」,把話留在嘴邊,不隨意表露真實想法和情緒,導致即便在茫茫人海中,仍感到無比孤獨,總有部份的自己沒人知曉也沒被接受過。
在逆境中仍保持優雅的七個秘訣
面對忙碌的生活,你我都曾感到精疲力盡,層層堆疊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。然而,你是否想過該如何從容的面對壓力與挑戰,就像奧黛麗赫本一樣,舉手投足盡是優雅。